台灣佬喺個幾月前都識寫出這種分析,龔小夏三條友難道連這點知識也沒有?當奴侵之亂,源於「極化之國,騷動的民粹主義」啊!
===========================================
林子立/極化之國,騷動的民粹主義——2020美國總統大選之後
特約作者 04 Nov, 2020
(※ 文: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上個世紀最時髦的名詞,說是「自由主義」並不為過,世界上各個富裕強大的國家,似乎都遵循著自由主義的原則: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享受著和平與繁榮。然而此原則一如歷史的規律:自然的起伏,盛極而衰。
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標誌著歐美民主國家的治理與分配出現危機。量化寬鬆與加強監管並沒有徹底解決分配的問題,隨之而來的不是短暫的復甦,而是民主政治雙胞胎——「民粹主義」的崛起。
民主與民粹,都是以人民之名而獲得支持與正當性,唯一的差別,就是民主的目的在於解決政權合法性與暴力更替政權的問題;而民粹的目的,則在於利用社會對立取得政權。
民主社會為何會產生對立?是肇因於民主治理不當與分配不公。美國作為橫跨兩個世紀的民主霸權國,對此並沒有發生「美國例外論」。部落主義與民粹主義同時不斷撕裂民間社會的信任感,科技越進步的美國,社會疏離感更形嚴重,贏家輸家兩極化的現象極為普遍。
極化之國
社會現象必然會反應在選舉,兩極化的社會讓投機的川普把握機會,藉由民粹的手段與策略贏得2016年的總統大選。四年之後,對立與極化不僅沒有趨緩,反而因為新冠肺炎而更為嚴重,疫情的受害者更多是低技術的勞工與老人。
這些受害者,很可能就是幫助川普贏得連任美國第59屆總統寶座的主要群眾。倘若川普再繼續執政四年,美國的本土主義與保護主義只會更形嚴重,對外關係依然是雙邊主義為主流,藉由譴責盟友換取更好的美國保持強大(keep America great)條件,進一步退出或是杯葛美國一手創建的國際秩序與組織。
會有這樣的結果,與本次選舉所出現的幾個前所未見特色有關。第一,美國在製造業由盛轉衰,國際事務的影響力與杯葛能力成反比,國力可能是二戰後僅見的低落。第二,川普強烈的民粹風格有別於歷任的總統,毫無政治經歷的他可以輕易打破建制派的傳統與既得利益的結構,特別得到基層選民的喜愛。另一方面,他的對手,民主黨的候選人拜登,他的高齡與具有亞非裔身分的女性副手都是史上第一次。
第三,百年大疫的新冠肺炎讓執公共衛生牛耳的美國成為防疫最失敗的國家之一,甚至連川普自己也染疫,照理說應該對其支持度大打折扣,沒想到不僅無損其聲勢,反而成功塑造成抗疫英雄,進一步拉近跟拜登的民調。
面對即將來臨的結果,許多觀察家與學者已經準備好兩套版本以解釋為何是川普或是拜登當選,以及可能的改變與影響。甚至許多專家與民眾都認為川普勝選的機率大於拜登,特別是台灣媒體洞悉到台灣民眾喜歡川普勝於拜登,便吹起一股兩人接近,壓寶川普將會逆轉勝的味道。
當民粹成為手段
為什麼川普的看好度高過他的支持度?為什麼那麼多美國菁英對他的厭惡,反而激出了川普的高人氣?有太多的美國各界菁英為文反對川普,列出族繁不及備載的理由說明川普執政四年許多不可思議的作為,但這只會加深困惑:為什麼川普還能繼續得到美國普羅大眾的支持?
究其因是在於,美國兩極化的社會加上民主黨所展現的菁英傲慢習氣,更引起川普支持者的集結,進而綁架了共和黨的認同意識,甚至願意相信美國疫情之所以這麼嚴重,主因出在「中國病毒」與中國隱匿疫情,卻不願意面對為何同樣是民主國家德國或是紐西蘭,可以逐步做到控制且緩和疫情的工作。
兩極化的社會固然不是川普造成的,但是他為求當選而利用極化並深化對立獲得支持的策略,難辭其咎。
相較於歷任美國政治領袖或者出身權貴,或著藉由自身努力,但能夠攀登到總統大位的大都是為了服務人民、國家與實現政治理想。即便是聲名狼藉的尼克森,也是33歲就開始從政擔任加州聯邦眾議員,總統任內對外從越南撤軍,對內強制廢除種族隔離,都遠非川普能夠企及。
反觀他的參政動機,不外乎出風頭、滿足自己對權利名聲等等的自私慾望。看慣川普實境秀的美國人,不會不明白川普是怎麼樣的人,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川普屢次戰勝建制派的菁英階層?
關鍵在於堅持使用推特直接與民眾溝通,接地氣的川普能夠體察民情,進一步引導美國基層老百姓對建制派菁英的反感。在此之時,他大舉減稅,加上因應疫情而進行的紓困方案對勞工與家庭提供經濟援助,使得有56%的美國人認為現在的情況比四年前好。相對的,拜登認識到要解決美國嚴重的貧富差距而決定採取增稅的策略,並且得到諾貝爾獎得主保羅・克魯曼的讚譽有加。但是對於教育程度有限的平民百姓而言,增稅就是與民爭利,認為拜登不食人間煙火。 |